【师者如光】叶俊伟:以科促教,点亮学生成长之路

责任编辑: 日期:2025年09月23日 09:20

编者按:师者匠心,止于至善;师者如光,微以致远。一个时期以来,大工新闻网以【师者如光】专题为依托,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陆续推出大工优秀教师至诚报国担使命、培根铸魂育英才的奋斗故事,激励鼓舞广大教师潜心育人、服务国家战略,争做“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日前,我校4位教师获评“宝钢教育奖”荣誉称号,展现出大工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的风范。今天,让我们走近化工学院叶俊伟教授,一起来听他以科促教的育人故事。

从教十八年来,他始终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爱岗敬业、启智润心、因材施教始终把学生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他积极传承大工红色基因,探索“新工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以科促教、实践育人,在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深受学生的爱戴和尊敬。他就是2024年度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获得者,我校化工学院叶俊伟教授。

扎根一线,潜心教学,做有情怀负责任的授业者

“叶老师上课很有激情,让我认识到了不一样的化工。”学生的这句评价,道出了叶俊伟课堂的独特魅力。自从走上讲台那一刻起,叶俊伟教授便把“成就学生”当作自己的职责所在。多年来,他主讲过“化工导论”“材料结构与物性”“科技写作与文献检索”“无机化学”等7门本科课程,以及“高等无机合成技术与应用”“现代化工”等研究生课程。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叶俊伟笑称自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就搬到哪里”。

2009年,叶俊伟开始探索混合式课程建设,承担了中国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协会研究课题;2013年,他主讲的“走进纳米世界”入选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已有20余万人次通过网络学习;面对大类招生培养,他组织开设“大学化学导论”,邀请杰青、长江学者等14位学科领军人才共同上课,创新了“大班讲解+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他改革“化工导论”课程建设,提出“化工发展史+工程科学基础+典型产品工艺+产业前景”知识链创新性教学思路,邀请行业和企业专家进课堂,建设“五个结合”和“五维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实现了从“教”到“导、学”的转变;该课程获得了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被多所高校借鉴使用。

在教学改革的同时,叶俊伟尤为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项目牵引、产教协同、虚实结合、开放共享”的实践体系建设,建设了数字化工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VR实验室、智慧教学沙盘、HSE实训教学装置,将多项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其中“常减压蒸馏工艺虚拟仿真实验课程”获评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年均使用人数超过1200人次。学生们常说:“在叶老师的课堂里,知识是鲜活的,化工世界也因此变得生动而亲近。”

以生为本,科创融合,做有温度的学生成长引路人

在学生们的眼里,叶俊伟不仅是一位传授知识的老师,更是陪伴他们成长的朋友。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从课堂讨论到实习实践一线,他始终与学生同行,倾听他们的困惑,给予他们真诚的指引。

课堂上,叶俊伟注重引导学生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把学科发展史、科学前沿、工程伦理与职业规划有机结合,形成“点—线—面—体”的课程设计。他每年做“形势与政策”讲座,将化工学科发展与国家发展、人才需求变化紧密结合,与时俱进,讲述学科发展历程中的爱国奉献、求真务实、协同攻关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编写的案例获得全国高等学校化工类专业优秀课程思政案例特等奖,主编的《化学化工课程思政素材选编》和《课程思政教育与研究》将在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他坚信:“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意义和方向。”

在科研上,叶俊伟课题组成果丰硕。作为资源化工与先进功能材料领域的学者,他主持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等40余项课题,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申请专利40余项,建成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然而在他看来,科研的最终价值并不只是论文和产品,而是能否推动教学、启迪和培养一批又一批学生。他将产业实际技术需求与基础理论研究结合,指导学生开展高纯化学品制备工艺、先进功能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帮助学生建立分子结构-制备工艺-构效关系-工程应用的学术思维;他每年都会带领研究生到企业生产一线参观学习,以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研究工作,通过产教融合方式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在他的指导下,学生们积极投身科研与创新: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42项,其中国家级9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40人,其中9项获评优秀;指导硕士32人、博士10人,获优秀硕士论文6篇。指导的毕业生获得辽宁省高校优秀毕业生、大连市高校优秀毕业生等奖励;指导的本科生在全国大学生化工过程数字创新竞赛、世界大学生Chem-E-Car性能赛等赛事中屡获佳绩。

在教学成效方面,叶俊伟本人先后获评辽宁省本科教学名师、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名师,并在辽宁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赢得了师生和同行的广泛认可。“听了叶老师的课,我萌生了从事科学研究的想法。”有学生这样坦言。正是在叶俊伟的启发和鼓励下,许多学子坚定了科研梦想,走上了更广阔的舞台。化工学院2009届毕业生、2025年全球化工杰出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李夏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勇于担当,乐于奉献,做优秀的教学组织者和研究者

除了讲台与实验室,叶俊伟在教育教学组织和学科建设方面同样倾注了大量心血。在历任教研室主任、学部教学秘书、学院副院长期间,他提出建设研究型教学管理工作思路,完善基层教学组织,建立了多层次、多渠道的学业帮扶体系,推动化工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高水平的学习平台。在他的沟通和协调下,先后与万华化学集团、恒力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大连西太平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合作建设实习基地5个,促进了产教融合育人,设计的实践课程模式应用于全国多所高校化工生产实习和认知实习环节。

他提出“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专业改革思路,2020年组织开设了系列本研贯通课程,推动跨专业选课;2022年在国内率先实践智能化工、智能分子工程、化工新材料、碳中和模块化“新工科”人才培养改革;并推动研究型学习覆盖教学全过程,倡导绿色、高端、智能化工学科发展理念融入专业课程,创新“思政引领、能力导向、科教融合、线上线下融合”的一流课程建设模式。担任副院长期间,组织申报并获批国家“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9门、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50门,引领了我国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教育是一场接力赛,要把经验传给更多教师,把舞台留给更多青年。”在团队建设方面,叶俊伟组织建设了“化工导论”“科技写作”“化工虚拟仿真实验”三个课程教学团队,联合教授、副教授和工程师30人,培养青年教师。作为学校名师工作室负责人和教师发展师、他本人更是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与青年教师一起开展课程建设,共同承担战略性新兴领域“十四五”规划教材、石油化工行业“十四五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他发起建设了化工学院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中心,建立健全教师培训、教学评估和教学研究相关办法,完善教学激励体系。2019-2023年累计组织学院教师参加培训1162人次,学院教师获得全国模范教师等奖励30余人次。团队获批了教育部战略性新兴领域“十四五”规划教材团队。

在叶俊伟看来,教育教学本身是一门值得研究的课题。多年来,他主持和参与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等21项教育教学项目,研究了化工类一流专业建设标准,提出“六维一体”的化工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构建“四元融合”的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相关教学成果支持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以及多项省部级奖项,对高等工程教育具有重要引领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

三尺讲台,四季风雨。叶俊伟教授一直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把课堂作为点燃梦想的火种,把科研作为育人的沃土,把责任作为托举团队与学科的基石。“叶老师不仅教会我们知识,更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学生的心声,正是他教学生涯最好的注脚。

来源:党委宣传部 新闻中心
编辑:王增强
审核:赫铭